盛夏7月,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种植的蓝靛果进入采摘期。
通北局公司卫东林场蓝靛果种植试验地内,绿意满目,空气中弥漫着蓝靛果的清香。绿叶映衬间,不到一人高的蓝靛果树上,一串串蓝靛果果实饱满圆润,宛若一颗颗蓝宝石。工作人员手持采摘工具,穿梭于灌木丛中,一派忙碌景象。
蓝靛果学名蓝果忍冬,俗称山茄子、羊奶子,是一种纯天然可食用浆果,花青素含量极为丰富,能直接鲜食,也可用来做果酱或果酒,营养价值很高。2023年6月10日,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森林食物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九珍十八品”的品类名录,蓝靛果榜上有名,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
立足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产业项目突破年”战略部署,通北局公司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在“一场一品”“一局一业”上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以蓝靛果、山蘑菇等经济作物为示范的林下产业带,拓宽致富增收渠道,夯实产业振兴根基。
“通北局公司地处高寒带,降水多,无霜期长,四季温差大,适合蓝靛果生长。2018年,在公司党委带动下,卫东林场开始种植蓝靛果。”卫东林场场长梁洪义回忆说,林场相关人员经过多次外出参观考察,引进了优良品种,利用林缘地打造蓝靛果种植试验地。
由于蓝靛果种植周期长,要三四年进入丰果期时产量才会稳定。虽然干劲十足,但梁洪义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直到当年夏天,看到一颗颗蓝靛果果实挂满枝头,梁洪义悬着的心才放下。
“我们的蓝靛果全部采用生态种植法,不施化肥,不洒农药,现场采摘下来的果实,不需要冲洗就可以放心品尝。”卫东林场营林技术员梁新鑫介绍说,为方便运输,林场还建设了冷库,专门用于冷藏蓝靛果,延长果实保鲜期。
目前,卫东林场已发展蓝靛果种植面积726亩,蓝靛果苗木成活率高达90%以上,亩产量可达20公斤。凭着口感好、口味佳等诸多特点,蓝靛果在周边零售市场备受青睐,每斤15元的销售价格仍供不应求。
“今年蓝靛果早熟,产量也好,摘果后公司负责牵头销售,不愁销路。”卫东林场蓝靛果种植户梁春勇告诉记者。
对于这份一年能带来1万元左右收入的“副业”,梁春勇有自己的认识,他说,在蓝靛果丰收的季节,需要尽快采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他时间,抽空看看就行,非常省心。
小小蓝靛果,不仅鼓起了职工群众的“钱袋子”,更拓展了群众的就业途径。家住卫东林场的孙晓红成了蓝靛果种植试验地的采摘工人。“在家门口上班方便,还能增加额外收入。”孙晓红说。
近年来,通北局公司紧扣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产业富企”方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因地制宜建强特色产业,激活职工群众参与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开辟新路。
“下一步,我们将用全新的市场思维抓产业、谋发展、树品牌,持续做大做强森林果蔬产业,在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为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通北局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忠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