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黑河市承办全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8个村被评为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4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爱辉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逊克县车陆乡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全市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一、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推动乡村生态宜居。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做到应编尽编,已完成规划编制村庄357个。二是稳妥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运用“农户申报、农民自建、政府服务、验收补贴、市场化运维”新机制,还原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户满意率。三是全域开展“垃圾革命”。完善垃圾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全市建成垃圾分拣中心481座、垃圾转运站8座,垃圾收转运体系稳定运行率达到100%。四是有序推进“污水革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衔接,合理确定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分区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全市累计完成23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62%,提前完成省“十四五”下达的40%目标任务。五是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突出“六清一修一改一建”重点,实现家美、院美、村美、风尚美、心里美“五美”共建,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动治理常态长效,村庄清洁率达98%。六是积极建设龙江民居。立足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特色,立足黑河市抗联、垦荒、驿站等文化特点,立足中俄文化融合交汇,打造各美其美特色美丽村庄。全市共建成风貌独特、环境优良、生活舒适、产业兴旺、带动力强的省级“龙江民居”试点村13个。
二、坚持注入产业活力,增强乡村发展动力。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嫩江市纳入国家级大豆和大鹅产业集群项目,北安市纳入国家级大豆和乳业产业集群建设,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产业强镇9个,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打造以“黑土优品”为龙头、“极境寒养”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制定“黑河大豆”品牌地方标准。建设区域公用品牌19个、企业品牌52个。成立“极境寒养”运营中心,建立绿色物产体验中心20余家,年销售额6000余万元。三是大力推广定制农业。发挥“绿色生态,资源富集”优势,采取托管、认领、会员、众筹等定制模式,定制大米、果蔬和鲜食玉米等种植类生产16万亩,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养殖类定制生产69万头(只),冷水鱼900吨,预计实现年定制总产值8.6亿元。四是大力开发休闲农业。立足于北国风貌、地缘优势、口岸功能、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创新开发夏季圣水节、冬季趣味冬捕等农业特色节日28次,打造胜利屯村“民族村寨”、瑷珲乡野公园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游客体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休闲农业年接待189.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5亿元。
三、持续弘扬新风正气,焕发乡村乡风文明。一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实现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重要阵地72个、文明实践点174个、文明实践示范点95个、省级文明实践示范点4个,打造乡风文明试点村镇516个,乡风文明试点村镇达标率82%。二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一约四会”制度,鼓励发挥农民自治作用。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全面培育风清气正的时代新村风。三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组织开展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广场舞大赛、全民运动会、四季“村晚”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增进乡村之间、村民之间乡情和亲情,筑牢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