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官方网站!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畜牧兽医
畜牧兽医 您的位置: 首页 > 畜牧兽医
融合中西医优势:母猪产后瘫痪的防治手段与实践方案
2025-07-26编辑:作者:黄铭 陈浩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母猪1.jpg

母猪产后瘫痪,又名产后风,是营养代谢性疾病,特征为发病急、周期长、恢复慢。此病严重影响繁殖母猪的生产效率和健康。症状包括四肢麻痹、瘫痪、失去知觉,导致采食困难和多种并发症。急性病例在产后6~10小时内出现症状,慢性病例则在产后2~5天内发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母猪死亡,影响生产效益和猪群健康。该疾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季节发生率较高。

一、母猪易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

1、母猪养殖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母猪易产后瘫痪有重要影响。高温和湿度可导致热应激,影响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不干燥、不清洁的环境增加细菌感染风险,特别是子宫内膜炎,影响母猪恢复和行动能力。猪舍空间布局影响母猪行动和舒适度,狭小空间增加分娩受伤风险,引发产后瘫痪。

2、母猪个体因素

母猪年龄、体重影响分娩顺利程度。年轻母猪因缺乏经验,应激反应大,增加瘫痪风险;老龄母猪因体能下降、骨骼关节退化,分娩困难增加。某些品种,如瘦肉型母猪,因体型导致胎儿过大,分娩难度增加,易出现产后瘫痪。

3、母猪营养供应不足因素

营养对母猪生产和恢复至关重要。妊娠和哺乳期营养需求增加,良好营养供应提高健康水平和抵抗力。蛋白质、矿物质(如钙、磷)和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和运动协调性差,引发产后瘫痪。分娩前后,应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饲料,补充电解质和能量帮助母猪恢复,减少应激反应。

4、胎儿的因素

胎儿体重、数量和胎位影响母猪临产过程和产后恢复。胎儿过重增加分娩困难和受伤风险,胎数增加加重母猪生理负担,胎位异常可能导致难产,引发子宫和神经损伤,影响母猪运动能力,导致产后瘫痪。

5、母猪产后护理不当

产后护理对母猪恢复至关重要。产后环境卫生和舒适度影响母猪恢复,潮湿、肮脏环境和缺乏垫料易导致感染,影响运动能力和健康。未及时提供高质量饲料和水分,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增加恢复困难。产后限制母猪活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运动能力下降,引发瘫痪。分娩过程中的压力和疼痛导致焦虑和紧张,对产后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母猪5.jpg

二、母猪易产后瘫痪的治疗措施

1、西医治疗措施

西医认为母猪产后瘫痪是由于生产中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治疗以补充营养为主。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氯化钙葡萄糖液100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6mL与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以及亚硝酸钠注射液6.67mL。根据康复情况,可间隔3~5天重复治疗,但不超过3次。

2、中医治疗措施

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可辅助使用中药。治疗前需对猪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猪产后瘫痪在中医中归为“产后瘫痪”或“产后虚脱”,通常由气血不足、肝肾不充、脾胃虚弱引起。产后瘫痪主要分为气血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和脾胃虚弱型,气血两虚型可用八珍汤加减治疗。该中药组方是由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0g、黄芪15g、党参15g组成。肝肾不足型推荐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该中药组方是由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杜仲10g、牛膝10g。脾胃虚弱型可以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中药组方是由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10g、甘草6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构成,将上述中药放置在500~800mL的清水中,浸泡30min,无火煮开之后文火煎煮30~40min,剩余药液300~500mL直接服用,1次/天,连续使用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按照上述综合治疗方案对养殖场的患病猪,进行1~2次的西药治疗和连续5天的中药治疗,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母猪6.jpg

三、母猪产后瘫痪的预防措施

1、猪舍分区调整及环境调控

在满足猪舍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设计期间还需要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猪舍结构安全可靠,防止猪只逃逸和疫病传播。猪舍规划建造过程中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将猪舍分为空怀舍、妊娠舍、分娩舍、哺乳舍等区域,各区域之间应保持30~50m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猪舍内部分为生活区、采食区、休息区、活动区、分娩区、哺乳区等,各区域功能明确,便于管理。空怀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2.5m2,猪栏宽度1.2m,长度2.5m;妊娠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3m2,猪栏宽度1.5m,长度2.5m;分娩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4m2,猪栏宽度1.8m,长度2.5m;哺乳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5m2,猪栏宽度2.0m,长度2.5m。猪舍墙体采用砖混结构,厚度为24cm,南墙设置窗户,北墙设置通风孔,屋顶采用石棉瓦或彩钢瓦,地面采用水泥地面,平整、干燥、防滑,猪栏采用金属或木材制作,猪栏内设有食槽、水槽、粪便收集器等设施。注射当中配置自动饲喂系统、有饮水系统,保证猪只充足饮水。妊娠母猪舍温度控制在15~25℃,分娩舍温度控制在18~22℃,哺乳舍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控制在60%~75%,光照时间根据猪只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2、母猪猪舍强化通风换气

通过调节温度和排出有害气体,可以降低有害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病原微生物,提高生产性能和生长速度。通风换气时需考虑温差、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因素,合理调节通风量,确保均匀通风效果,并根据天气和猪群状况调整方案。一般情况下猪舍的换气率12~15次/h(最低要求),空气速度0.15~0.3m/s(母猪)和0.03~0.15m/s(仔猪),保持猪舍内比室外高1~3Pa的正压。夏季(高温高湿)通风换气采用机械化通风方式,风扇全速运行,通风口完全打开,目标温度20~22℃,目标湿度<70%,冬季(寒冷干燥)通风换气应该将风扇关闭,通风口部分打开或关闭,根据需要使用加热器,以保持温度,目标温度16~18℃,目标湿度>50%,春季和秋季(过渡季节)风扇根据需要调整速度,根据需要调整通风口开口大小,目标温度16~22℃,目标湿度50%~70%。在进行通风处理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冬春季节的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换气之前可以提高注射温度2~3℃,避免温度突然下降,造成应激刺激。

3、加强母猪营养调控

母猪妊娠阶段要根据其妊娠期的不同科学搭配饲料和合理饲喂,妊娠前期(配种到妊娠80天)饲料配方是玉米36%、小麦30%、麦麸或米糠21%、豆粕9%、预混料4%,每天每头饲喂量2.0~2.5kg,每天2次,妊娠后期(妊娠80天到分娩)饲料配方为玉米40%、小麦30%、麦麸或米糠20%、豆粕6%、母猪预混料4%,每天每头饲喂量2.5~3.5kg,每天2次。母猪分娩前2天至分娩后7天饲料配方玉米66.5%、豆饼10%、鱼粉3%、骨粉1.3%、贝壳粉0.7%、食用盐0.5%,饲喂量3.1~3.5kg/天,每天2次,分娩后7天至断奶饲料配方玉米66.5%、豆饼10%、鱼粉3%、贝壳粉0.7%、食用盐0.5%、饲喂量3.5~4.0kg/天,每天2次。断奶后至配种饲料配方是玉米34%、小麦30%、麦麸或米糠22%、豆粕10%、母猪预混料4%,饲喂量2.0~2.5kg/天,每天2次。

母猪3.jpg

4、繁殖母猪群体结构调整

根据胎龄结构,种猪群中各产次母猪的比例应保持稳定,理想比例结构为1~7产次母猪20%、18%、17%、16%、14%、10%、5%以下,其中2~6胎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3~5胎的繁殖性能最佳。针对养殖场的繁殖母猪群体以及产后瘫痪的发生流行概率要及时将连续产6胎以上的母猪(特别优秀的可延长至9胎);连续2胎以上产仔数少于7头的母猪;仔猪断奶后14天以上,经过合群、放牧运动、公猪诱情、激素处理后2个月仍不发情的母猪;受孕困难或经配种3~4个发情周期才受孕的母猪;泌乳能力差,所产仔猪21日龄平均体重低于5kg的母猪;生产畸形仔猪或后代生长速度、胴体品质低于平均值的母猪;母性不强,拒哺、弃仔、食仔的母猪;患有乳腺炎、子宫炎、阴道炎等久治不愈的母猪;难产、子宫收缩无力,连续2胎以上需要人工助产的母猪淘汰处理,并注重加强后备猪的科学培育,选择体重60kg以内的后备母猪,培育期适度限饲,饲喂2.25kg/天,防止过肥。初次妊娠开始时的体况对后备母猪的终生繁殖性能非常重要,要求初产时体重在135~150kg之间。

5、做好母猪产后消毒

在消毒猪舍前,需将母猪和仔猪移出产房,确保无动物活动。移除产床上的配件,彻底清扫并高压冲洗产房,包括产床底部和漏粪沟。使用2%烧碱水泼洒并等待1~2小时以杀灭细菌和病毒,之后彻底冲洗。必要时,使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母猪临产前3~5天进入产房,进行驱虫和皮肤清洗,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奶头和阴户。接产工具也需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难产母猪需进行子宫清洗消毒,使用约6000~8000mL容器,配合消毒软管和球形精液注入管,清洗水需清洁并可加入碘液,先清洗外阴,再逐步插入阴道清洗。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788@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NMZFZY.CN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