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氮肥品种
氮肥品种主要包含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氨水等,其中尿素中氮含量≥46%、硫酸铵氮含量≥21%、硝酸铵氮含量≥35%、碳酸氢铵氮含量≥17%、氯化铵氮含量24%~26%、氨水氮含量40%左右,此类肥料中氮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可统称为氮肥。
二、水稻缺氮的症状
图 1 图 2 水稻缺氮
正常功能叶的全氮含量低于16mg/g时为严重缺氮、在16~25mg/g时为含氮量缺乏、25~35mg/g时为含氮量正常、35~45mg/g时为含氮量偏高、高于45mg/g时为含氮量过量。
水稻缺氮时,表现出植株黄化、矮小、分蘖数量少、叶片细、小,且多为黄绿色,植株成熟期较早、易早衰;水稻成穗率较低、有效穗数少、穗短、籽粒少、籽粒充实度差,产量低。水稻缺氮症时,下部叶片先出现变化,随着缺氮症状的加重往上发展。叶片先从叶尖的部位逐渐往上由绿变黄,沿叶片中心叶脉呈倒“V”状向叶片基部发展,最终整个叶片全部黄化,植株顶端有少量绿叶,叶片发育不良,多为小、窄、直立状,植株分蘖少或不分蘖,植株下部枯叶增多,全田封行时间延后或不封行。对缺氮症的水稻植株拔起观察其根系,可见根系生长发育缓慢,毛细根数量少,发育差,白根少、黄根多。
三、水稻缺氮诊断识别方法
区分于水稻氮过剩症:区分于水稻氮过剩症与缺氮症:氮过剩叶片深绿、墨绿、肥厚宽大,植株高大、茎叶快长、分蘖多、下披、封行早、倒伏多;缺氮叶片黄化、植株瘦弱、生长缓慢、分蘖少、叶片直立、封行迟或不封行。
区分于水稻缺锌症:水稻缺锌症与缺氮症相似,有黄化、叶片细小、抽穗少等情况,但缺锌症新叶褪绿、黄化从叶中脉和两侧叶片基部开始,严重时叶鞘脊部也黄化,后期转棕红色条斑、有紫褐色小斑似火烧苗状,植株矮化显著、叶鞘长、分蘖松散如草丛状、成熟期延后,稻穗瘦小、不结实或结实少。
图 3 水稻缺锌
区分于水稻缺钾症:水稻缺钾症多在秧苗移栽后 2~3 周表现,与缺氮症相似处为植株矮小、叶片自下向上病变、少数新叶绿色,不同点是叶片黄化后有红褐色斑点,远观似火烧状,根系短、瘦弱,为黄褐色或暗褐色,新根少,通常发生在锈水田、烂泥田、冷浸田;缺氮症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均会表现,以营养生长阶段发病最多。
图 4 水稻缺钾
四、水稻缺氮症的应对措施
①水稻移栽定植前深施底肥
在水稻移栽定植前,施肥以底肥为主,水稻在此时期氮肥的分配比例为35%~40%。在春季水稻插秧播种前,对水稻移栽大田进行旋耕整地灭茬,整地的同时撒施底肥,底肥施入尿素150kg/hm2、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112.5kg/hm2、氯化钾75kg/hm2,确保耕作层土壤与肥料均匀融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为水稻秧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当水稻种植地块土壤质地较为黏重时,需将施入的肥料深松带入至土层6cm以下,便于水稻吸收利用;而当水稻种植地块土壤质地为沙土时,底肥需配施有机肥,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15~30t/hm2,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沙土的保肥性,稳定、长期为水稻植株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避免出现缺氮症。
②水稻秧苗移栽时配施种肥
在部分含磷量较低的水稻田中,可亩施含氮量18%、五氧化二磷含量46%的磷酸二铵或含氮量11%、五氧化二磷44%的磷酸一铵112.5kg/hm2,同时添加45%(氮磷钾)配方肥112.5kg/hm2,随水稻秧苗移栽时实施侧深施肥的方式施入,肥料施入位置为水稻秧苗根系侧下方5~8cm处,可有效提升水稻植株的长势。在含磷量中等的水稻田中,种肥施入45%(氮磷钾)复合肥225kg/hm2即可。
③水稻生长期间巧施追肥
水稻生长期间通常需要三次追肥,分别为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其中分蘖期氮肥分配比例为20%~25%、幼穗分化期氮肥分配比例为25%~30%、抽穗期氮肥分配比例为0~10%。水稻进入分蘖期时,观察田间植株长势,依照长势情况追施氮肥150~300kg/hm2。当水稻植株生长瘦弱、发育不良时多施,反之少施。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时,此时依照水稻长势追施氮肥150~250kg/hm2。进入抽穗期后,水稻追肥使用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75~150kg/hm2,在维护植株长势的同时,施入磷肥,促进籽粒分化,增产增收。在每次追肥前,需在田间保持浅水持水量,约为3cm左右,并堵好出水口,施肥后3~5d后恢复田间常规排灌水,以提升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挥发、冲淋损失量。
④追施水稻叶面肥
叶面肥的施入具有较强的速效性,在水稻生长后期,由于根系老化,从土壤中获取养分的能力降低,因此无法满足茎叶生长发育需求。为补充水稻氮肥的需求,可在水稻进入籽粒充实期后,叶面喷施尿素200~300倍液,每间隔7~10d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在叶面氮肥的同时,可同时搭配磷酸二氢钾500倍液、硼肥800倍液茎叶喷雾,能够显著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
⑤施用氮肥增效剂
氮肥增效剂能促进农作物对氮肥吸收利用、提升产量品质,又名硝化抑制剂,可减少土壤氮损失。常见有氮-吡啶、双氰胺等。在水稻上使用可刺激生长、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促进根系生长、提升营养吸收和耐逆性,还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污染。如氮-吡啶按氮肥有效成分 1%施入,土壤浓度 1~100ppm 时可抑制硝化作用 30 天左右,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双氰胺随含氮肥料施入,比例为氮含量 5%~10%,30 天内限制土壤微生物,提升氮吸收利用率,60 天左右土壤恢复正常,可将肥料中铵稳定 6~8 周,受土壤温湿度、肥料氮含量和施入量影响,可用于多种农作物。
⑥促进土壤熟化、肥力水平
新开垦、熟化程度低的水稻田土质硬、有机质少。可在种植前增施有机肥,提升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强保氮供氮能力,避免水稻缺氮症。此类田块商品有机肥单次施入量 450~900kg/hm²、农家有机粪肥 45~75t/hm²,施肥后旋耕均匀,连续施用 2~3 年效果佳。选用农家有机肥需充分腐熟发酵,否则易烧苗。
⑦及时补充水稻氮肥
当水稻植株表现出缺氮症状初期时,未大面积恶化加重,此时可使用追施尿素的方式补充氮肥,从而缓解病症。可叶面喷施尿素200~300倍液补充氮肥,搭配0.01%芸苔素内酯乳油对水稻植株长势进行调节,提升其对氮肥的吸收与利用率。同时使用尿素150kg/hm2田间撒施,撒施后田间持水层3cm保持3~5d,促使水稻植株快速吸收氮元素,从而缓解缺氮症,避免持续发展,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与品质。